游戏成瘾之殇家庭教育之失?专家:宜疏不宜堵(2)

2019-06-04 09:25 游龙网络 网络整理

而对于多多的谈判条件,爷爷奶奶通常会应允。他们对多多没有太严格的约束,更多时候是略带纵容的呵护疼爱。不管上午、下午、晚上,只要醒着,除了吃饭时间,多多就会玩手机游戏,最多的时候,一天累积能玩5、6个小时。

但多多不是总能这样“顺利”地每天玩上6个小时。过了爷爷奶奶这关,他还要想办法骗过游戏的“防沉迷机制”。

从账号注册开始。进入王者荣耀的初始界面,可以看到三种登录方式:游客登录、与微信好友玩、与qq好友玩,然而无论选择哪一种,最终都逃不过一道叫做“实名注册”的门槛。这里需要提交身份信息。

而多多自己的账号被张怡注册成了未成年人模式。根据游戏厂商设置的机制,以腾讯游戏为例,限制未满13周岁的玩家每天限玩1小时(同时每日21:00-次日8:00之间禁玩),13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。

经常开一局玩到兴头的时候,多多被强制下线。太不尽兴,多多的小脑袋开始想着,能不能请爷爷奶奶帮忙用成年人的身份注册呢?软磨硬泡下,奶奶同意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帮多多注册账号。

然而,在成人账号的掩盖下,多多有时候还是会被“揪”出来。他不知道的是,在众多游戏玩家游戏屏幕连接的另一端,是游戏的工作人员,他们的工作就是根据用户行为推测,判断哪些成年人账户下可能隐藏着未成年人,继而将这些账户标注为重点监测对象。像“王者荣耀”这些游戏,都具备这样的“反沉迷机制”。

这些游戏厂商工作人员也遇到很多有意思的情况。腾讯游戏后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他们曾在系统另一端听到有稚嫩的声音,却声称“我是爷爷”;也有孩子偷偷拿到爸爸妈妈的身份证试图通过验证;还有“熊孩子”一人分饰多角逃避网游管控……哭笑不得。

3 “玩游戏是天性,不妖魔化”

调查数据中显示,有29.87%的家长对孩子玩游戏完全反对,近4.3%的家长支持孩子玩游戏。

肖女士是一位单亲妈妈,儿子小牧(化名)五年级时,她离家去天津打工,小牧跟着外婆一起生活。那段时间,小牧迷上了网络游戏。有一次,肖女士发现银行卡里少了500多块钱,反复追问之下,小牧才承认自己偷偷花钱买了游戏皮肤。外婆也经常向肖女士告状:“他拿着手机去上厕所,一待就是半小时。不玩游戏,能干什么?”

肖女士并没有选择打骂等方式处理这件事。肖女士自己也成长在单亲家庭,她太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了。她希望和小牧做朋友,平等沟通解决问题。

很快,小牧交出了自己的账号密码,由于孩子玩的游戏是腾讯旗下的,肖女士可以通过“成长守护平台”来查询和管理小牧的游戏时间。如果考试成绩不错,肖女士就给小牧买游戏皮肤作为奖励。去年,肖女士主动提出拜小牧为师,跟他一起打游戏。

起初,小牧不愿意带肖女士,嫌弃她打游戏很“坑”。在肖女士的坚持下,小牧玩游戏时已经习惯了她的加入,还经常指挥她如何“走位”。很多时候,小牧都不叫肖女士妈妈,而是“大姐”或“小肖子”。

桐桐则遇到一位更为开放的家长。上一年级的桐桐生活在北京,他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接触游戏了。去年,桐桐爸爸还给他专门买了一个iPad用于玩游戏。iPad销售人员听闻直呼:像你这种家长还没遇到过。

桐桐爸爸从来不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。“玩游戏是小孩子的天性,没必要把游戏妖魔化。”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杜绝。他也不觉得玩游戏和玩乒乓球、阅读等有本质差别。在他看来,掌握游戏技巧的过程中,孩子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。

但桐桐爸爸并不是放任孩子无节制玩。他采取“对等补偿”原则,桐桐想要玩半个小时游戏,必须先完成一个小时或者是40分钟的学习任务。玩的时间是用认真做事的时间换来的。

而叶壮则是一位更酷的爸爸。尽管已有两个孩子,三十多岁的叶壮仍因打游戏的事被长辈念叨。叶壮堪称资深游戏玩家,玩过800多款游戏,大学期间一度沉迷于魔兽世界,在线时间达2900小时。在他看来,有深度有内容的游戏就像电影一样,是一种艺术品。

儿子四岁开始,叶壮每天都会花半个小时和儿子一起打游戏。叶壮会手把手教儿子如何操作,儿子也会大笑着喊他帮忙,这对他来说是很美好的亲子体验。

叶壮会在游戏种类上给孩子做把关和甄别。“我要把他培养成一个‘硬核’玩家,避免他以后受到垃圾游戏的诱惑。”

很多好的游戏甚至成为了叶壮的教具。比如,他和孩子一起玩“火车山谷”,做火车的调度工作,孩子要通过扳道岔的方向决定火车的行进路线,培养逻辑思维和空间推演能力等。

收藏 举报

延伸 · 阅读